三十载育桃李 李连生:从师者到校长的教育深情
三十载光阴育桃李,教育之爱连绵生长今年53岁的李连生已经从北师大毕业30年了,他在教育一线扎根的30年间,有20个年头他是同学们的“老班”,最近两年他又多了一层身份——李校长。他从北师大物理楼走向虞城县的物理课堂,走向商丘市、河南省、全国的教研会场,也走在虞城县第一高级中学(以下简称虞城一高)的每一个角落。
三十年间足以见证虞城县摘取贫困的帽子,也足够原来的虞城县高级中学分设校区,同样足够花白一个人的头发,但没有什么能够动摇李连生的教育理念——“天下教育,唯爱不破”。他坚定地走在这以爱为名的教育之路上,带着“四有”精神,光芒万丈。教育之爱缘起师大。当相册翻到北师大东门林荫道下的留影时,李老师回忆起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初秋,贫苦农村出身的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,来此之前,亲身的经历早早的在他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。
师大校园里,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与启功先生“师垂典则,范示群伦”的题词点燃了他内心名为“爱”的火焰,将更多的孩子送到广阔的天地里去闯荡变成了他心里的朴素愿望。完成四年学业后,在委培生政策下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——虞城县。此时的虞城教育一片苍凉——师资短缺、打工热潮波及学校,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压力或对升学前景迷茫而辍学的现象严重;优质师资被沿海城市吸引,县城中学各类设备陈旧,高中教育质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逐渐拉大 。李连生暗下决心要提升孩子们的成绩,而首先要提高的就是教学质量:他积极参与教研活动、汲取专业知识、教案写满一本又一:,对课堂质量精益求精;他用幽默风趣的话语让枯燥的物理课堂充满欢笑,拉进了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;他深切关心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,为每一个没有跟上课堂进度的同学暂停教学,耐心解答。他的教学方式,让班级的物理成绩始终位于学校前列。他对学生深沉的爱,又深深影响着他的每一个学生,有些学生跟随他的步伐,也捧着一颗仁爱之心站上了讲台,成为了他的同事。
三十年来,他的职务从普通教师,升到了学科组长、年级主任、段长甚至副校长、校长,但他始终坚守教育一线,他对扎实学识的要求感染了虞城一高的每一位教师,他的仁爱之心也播撒在虞城一高的校园。他的担子越来越重,他也越来越投入工作。一位主任笑着说:在李老师的感染下,他们领导班子每天也早出晚归,即使是休假,也会不自主闲逛着来到学校四处转转。教育之爱在于以德立身,以行践道。李连生老师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生动诠释了师德与世范。每日清晨六点半,李连生总会早早伫立于校门口,与学生一一问好。他生活简朴,着装简约,每天都开着他早就过时的手动档轿车最早到校,最晚离开。他秉持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,以近乎执拗的严苛坚守教育初心。他不仅深耕本学科,更主动走入其他学科的课堂,坐在教室最后排,和学生一起听课,认真记笔记。课后,他再与教师交流,提供课堂反馈。听课后他会跟随任课老师来到办公室,对授课方式、学生反应提出建议,一直讲到上课铃响,讲到嘴边泛起白沫,任课老师们也都评价李老师进班听课总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。他无私奉献,以无限耐心关怀学生成长。“李校长说,遇到上课期间不在教室的学生,不能骂,而是要关心他,”一位虞城一高的老师说。抓到学生违纪时,李连生有时会先故作严肃,但最后总会对心虚的学生笑一笑:“回去吧,好好学习,别再犯错了。”他的温和包容让许多学生铭记在心,感动不已。他会用自己的薪资补贴贫困学生,也曾在疫情时给深夜求助的学生耐心解答疑惑。他的脊背已经弯曲,眼角的褶皱渐深,但他对学生的关爱不变。有家长说:“说实话,我们也是老师,但是我做不到。”他平易近人,宽容待人。教师、学生、食堂阿姨、保安……对于校园里的每个人,李老师总会点头微笑,致以问候。他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,学生们也乐于亲近他,会和他一同打乒乓球。更有家长感慨,“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没有官架子的校长。”教育之爱闪烁在三尺讲台。李老师最基础的教学理念产生在北师大的求学路上。当时的他便早早确定了自己的教师理想,但对于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,李老师还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。直到在上自己专业课的过程中,碰到了学识和人格都十分出色的老师们。“老师人不高,但是因为他特别深厚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,叫人心生敬佩。”李老师提到王家栾老师时如是道。对李老师而言,作为老师,最重要的前提便是要有扎实的学识,只有这样,才能读懂知识深层的脉络,懂得教导学生如何扫清其表面薄雾,识得庐山真面目。“李老师的课堂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,它是一种引导他们先钻研课本,主动挖掘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,再点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,从而让大家主动推理、实验,并总结物理认知规律和方法,最终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模型,窗外的蝉鸣带来夏天的旋律,李老师站在讲台一旁,可移动黑板完全敞开,中间的大屏幕滚动着物理重点、例题,李老师的讲解环绕左右,指挥着不同条目的知识节奏整齐地交汇在学生面前。在这场知识的交响乐中,这些十六、七岁的高中生怀着对知识的热忱参与其中,认真而期待地听着、看着、领悟着。而三尺讲台上的扎实学识让李老师的仁爱之心能惠及更多学生,不论是课上抽丝剥茧的讲解,还是课后走进课堂的学情抽查抑或是关心老师们的授课效果,都是他用扎实学识与仁爱之心谱就的教育之歌。教育之爱也在于守护与陪伴。当疫情阴霾锁住校园,他是冲破阴霾,用爱照亮希望的“逆行者”。封校令下,焦虑弥漫。李连生毅然将“家”安在了办公室,连续多日早出晚归,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学生们。身体虽疲惫,他却始终挺直腰板走在最前方,常常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。深夜的宿舍楼,常常响起他略显疲惫却依然沉稳的脚步声。他提着一袋袋沉甸甸的药品和生活物资,叩开一间间宿舍门,额角的汗珠在昏暗灯光下闪烁。有学生回忆,李老师送药时声音沙哑,却仍不忘用朴实亲切的河南话安抚大家:“别怕,有老师在。”那一刻,他不仅是校长,更是一位咬牙坚持的守护者。没有人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,李连生也畏惧过,但他在这种极限状态下的坚守了下来,这正是他平日里“唯爱不破”的教育理念的延续和升华。而当疫情散去,校园回归常态,他的守护并未褪色,反而化作更为绵长细致的日常陪伴。他是春风化雨,用爱滋润心灵的“引路人”。
一场青春飞扬的歌唱比赛刚落幕,喧嚣渐歇。学生们回到教室的路上,惊喜地发现李校长正笑吟吟地等在教学楼下,身边放着一个个清甜的西瓜。他亲手将西瓜递到同学们手中。那一刻,比赛后的劳累早已被这份不期而遇的甘甜融化。他的关怀从不止于特殊时刻,更流淌在平凡日子里。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心事重重的少年敞开,他会放下校长身份,有时甚至略显笨拙地尝试理解孩子们的世界。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,一个鼓励的拍肩,都为年轻的生命注入前行的勇气。从疫情时期的挺身而出到日常生活中的温柔相伴,李连生用不同形式的守护诠释着同样的教育之爱——那是一种在风雨来时能化为盾牌,在晴日之下又能沁如春雨的力量。这条以爱为名的教育之路李连生已迈过三十载光阴,但这条路没有尽头,他会一直一直走下去,冲在最前线。作为北师大的优秀校友,他以身为范,展现“四有”品质,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。木铎之声从未离他远去,而是一直在他的家乡虞城袅袅不绝,余音回响于30年坚守与传承的育人信念中,婉转于衣食住行、为人处世的道德操守中,激昂于日常课堂、听课教研的学识储备中,悠长于点滴细节、温暖关怀的仁厚慈爱中。
“天下教育,唯爱不破”,30年前李连生立于北师大校门口喊出师大人的雄心壮志,30年后他站在虞城一高的校门口轻抚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石碑。爱自在校园,教育之路自在脚下。
(豫师寻理 河南商丘实践队 )
1. 本网注明来源为科报新闻网的稿件,版权均属于科报新闻网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使用。
2. 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科报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3.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邮箱:hnkjb110@yeah.net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