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影记录乡土情 青春诠释守望心——“田野新青年之相豫信阳”团队完成《大别山的守望者》调研拍摄
7月17日消息(通讯员 黄国洋)近日,“田野新青年之相豫信阳”实践团队顺利完成茶叶主题纪录片《大别山的守望者》前期调研与实地拍摄工作。该片以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高山茶代表人物杨航生为切入点,通过影像讲述其四十年如一日坚守茶园、推动产业升级的故事,展现乡村振兴背景下“茶旅融合”的人文图景。
深入一线调研 踏访大别山腹地
为了更好地还原真实、塑造立体人物形象,团队于7月初旬奔赴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大别山腹地,开展为期两周的调研踩点工作。在无专业教师指导的情况下,十余名来学生组成跨学科创作小组,围绕“人物口述史”“乡村产业现状”“自然景观表达”三大方向展开实地考察。
团队走访了1500亩高山茶园、现代化制茶车间、品牌售卖处及周边村落,与当地村民、合作社负责人、文旅从业者深入交流,全面了解高山茶产业发展脉络与地方文化特色。
“我们希望用镜头讲好一个关于坚守与变革的故事。”团队负责人表示,“杨航生身上既有老一代农民的坚韧,也有新时代企业家的远见,这种精神非常值得记录。”
走近核心人物 倾听守望者心声
在调研过程中,团队重点采访了纪录片主人公——高山茶代表人物杨航生。通过多轮深度访谈,逐步勾勒出其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与茶结缘,到如今带领乡亲共同发展致富的人生轨迹。
“每年这个时候,山是最安静的。但你站在这里,能听见它们(茶树)在地底下用力的声音。”杨航生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团队成员。他不仅讲述了创业初期的艰辛与挑战,还分享了对“城乡融合”“茶旅结合”的独到见解。
“机器代替了人最累的部分,但最后那一口味道,还是要靠人来定。”朴实的语言背后,是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坚守。
聚焦影像创作 探索纪实美学风格
在充分调研基础上,团队于7月中旬正式进入拍摄阶段。影片采用“人物纪实+诗意散文”风格,大量运用航拍、稳定器跟拍、微距镜头等技术手段,营造“静默中的力量”这一核心意象。
影片结构上采用双线并行方式,一条线为当下空镜画面,另一条线为杨航生的口述访谈,通过声音与画面交织,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。
拍摄期间,团队克服山区交通不便、太阳暴晒炎热等困难,在清晨与黄昏的“黄金时刻”捕捉茶山光影变化,并精心录制风吹茶林、溪流潺潺、脚步回响等同期音效,力求呈现最具质感的视听体验。
青春书写担当 记录时代印记
作为一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,“田野新青年之相豫信阳”始终坚持“以青年人视角记录中国乡村发展”的初心。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镜头记录变迁,用影像传递温度。
“这次拍摄不仅是对专业的锻炼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”一位团队成员感慨道,“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乡村,也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‘守望’。”《大别山的守望者》成片预计将于7月完成后期制作,团队也将持续关注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,以青年之力,助力乡村振兴。
茶香漫山岗,青春赴热土。在大别山的怀抱中,一群青年用影像记录下了一位茶人四十年的坚守与梦想。他们不是旁观者,而是见证者与讲述者。正如杨航生所说:“一片叶子,可以富裕一方百姓;一座青山,理应安放更多人的‘诗和远方’。”这,也正是这群青年学子心中最美的答案。
1. 本网注明来源为科报新闻网的稿件,版权均属于科报新闻网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使用。
2. 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科报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3.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邮箱:hnkjb110@yeah.net。